•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公告

新闻动态

学院师生齐努力,同心战“疫”扬学风

——未来技术学院顺利完成一周线上教学工作

时间:2022-01-22       点击数:       来源:

2022年1月17日—1月21日,按照学校部署,未来技术学院启动2021—2022学年春季学期线上教学工作,9门本科生课程和2门研究生课程顺利完成了第一周的线上教学。在新冠疫情席卷古都的特殊时期,学生与老师通过电脑屏幕相聚“云端”,老师精心组织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认真听课记录,为保障教学效果做出不懈努力,用实际行动践行西安交大的优良学风,以教战“疫”,以学战“疫”。

未来技术学院注重采用团队化、模块化、自主式教学组织方式,以未来技术为牵引,促进多学科交叉,企业深度参与,建设多门项目驱动式课程,突出课程团队建设,充分融入多学科交叉教师、企业专家、创业专家、投资经纪人等。未来技术学院的线上课堂究竟是什么样的?老师和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通过几门课程一起来看看吧。

《工科数学分析》

作为一门贯穿未来技术学院本科生大一整学年的公共基础课,主讲人徐文雄教授围绕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进行了重新设计,在精心的备课下,第一周徐教授为同学们一共进行了六节线上授课,详细讲解了多元函数的相关知识点。

徐文雄教授说:“受疫情影响,《工科数学分析》课程改为线上教学。由于之前没有在线上教学平台上过课,加之家里没有现成可供使用的直播设备,一时间忙乱不堪,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还是很大的。从给家里的计算机配置麦克风、摄像头等硬件设备,到下载应用软件客户端,练习键盘操作,调试在线直播环境,微信群联系学生,实时试讲,师生互动演练,保证了按时按课表安排启动春季学期课程的教学。目前,线上教学情况良好,师生虽不能见面,但心心相连,课前课后问候不断,微信答疑24小时在线。相信严冬终将过去,春天正在到来。”

“1月18日,我们迎来了新学期《工科数学分析》的第一节课程。不到8点,大部分同学都已进入腾讯课堂。徐老师很关心我们的生活,也给予了我们许多鼓励。课上,老师和同学们在讨论区进行互动,课程进展顺利。由于师生不能面对面交流沟通,网课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律程度,这也是对我们的一个挑战,要求我们更加主动地学习,互相督促,共克时艰。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相信我们很快就能重回线下课堂。西安加油!”储能未来2101班的李彦宏说。

《工程数学建模》

这是储能方向的本科项目课程,主讲人陈磊老师通过腾讯会议带来了两节内容充实的线上课程。陈磊老师对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一般步骤、数学模型的分类、数学建模竞赛的发展历史和数学建模的初等案例进行了介绍。

储能未来2101班的魏鸿基说:“由于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在线上迎来了新学期的第一节《工程数学建模》。陈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了数学建模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让我们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充足的学习动力。接着老师通过几个具体案例,由浅入深,带着我们体会工程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虽然没有办法面对面交流,但陈老师精心准备的资料和课堂上的互动使得同学们都能通过线上课堂收获丰富的知识。”

《新形态机器人设计与驱控》

作为智能制造方向的本科项目课程,第一节课就邀请到校外专家共同授课。李博副教授首先给学生介绍了智能材料驱动机器人的相关内容,再由河海大学王延杰教授作《基于离子型电活性材料的柔性驱动/传感技术》的报告,并组织同学们进行了分组讨论,学生交流互动气氛热烈。“王延杰教授深入浅出的演讲将理论紧密结合实际,从离子驱动和传感两方面介绍了新型材料,就智能材料的应用方面给同学们提供了更加开放性的思路。”课程负责人彭军教授说。

王永泉和江平宇教授作为同行专家跟听了整节课程,王永泉教授评价道:“本课程采用‘团队式授课+互动讨论’的教学模式,较全面地呈现了新形态机器人特别是软体机器人的概貌,注重启发、鼓励学生探讨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为后续内容的组织、开展和教学意图的达成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江平宇教授认为该课程设计思路清晰,体现了问题式和项目式学习教学方法的优势。

“老师从材料、性能、优缺点、关键技术等方面全面介绍了新形态机器人‘新’在何处,并向我们展现了其发展现状和蓬勃的生命力。学习实践的发展和进步既要求我们刻苦学习基础知识,也离不开大胆想象和创新、探索和突破。万丈高楼平地起,脚踏实地的同时也要仰望星空。我们是新一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之材,无论是眼下的新形态机器人项目实践还是未来的学习和探索,我们都要扎实基础、敢于创新,二者缺一不可。”智能制造未来2101班的张旭阳有感而发。

《医学成像科学与应用》

医工方向的本科项目课程《医学成像科学与应用》是一门实践课,由于疫情原因需进行线上教学,课程负责人赵永涛教授临时调整了教学计划安排,优先将课程的理论部分给学生进行讲授。课堂上,赵永涛教授与授课团队的张明、穆廷魁、初大可、王兴、杨健、孔春才、杨爱民、麻少辉、栗建兴几位老师对医工学专业实践课的定位与培养目标、课程概要以及课程不同阶段的授课内容分别进行了介绍,并请雷铭教授讲授了可见光成像技术及其应用。

“本次课程,老师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解了光学成像系统的点扩散函数相关内容。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老师以丰富的图文、严谨的数学推导,形象地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新的知识体系。我们在学习听讲的过程中,也感受到自身相关知识以及数理基础的欠缺,但老师的讲解为我们的后续进一步学习指出了一条明晰的方向,我们也会在这方面加强学习,不辜负老师的付出和学校的期待。”医工学未来2101班的陈陆航说。

未来技术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熊杰说:“本学期我有幸申请成为这门课的助教,投身到特殊时期的教学工作中来。相较于课堂面对面教学,线上教学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难,不能够全面了解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有效地解答同学存在的疑问。作为助教,我主动与老师沟通,及时发布信息通知,查看同学到课情况;同时课后及时上传课程资源,积极听取同学反馈。疫情会阻碍师生的距离,但阻碍不了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求,我相信,我们终将战胜疫情并以更积极的姿态回到课堂。”

《计算物理医学基础》

《计算物理医学基础》是医工方向研究生的核心专业课程,第一讲由吕毅教授主讲,吕老师谈到,“医工交叉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为保证这一新开学科交叉课程的教学质量,授课团队的老师们课前已经就教学准备工作情况开了数轮研讨会,精心打磨授课内容。课上,吕毅教授对计算物理医学专业,以及现代重点物理治疗医学技术进行了介绍,同时融入丰富的思政元素,对西迁精神下的医学科学家提出了“自信、质疑、坚持、思考、创新”几点期许。

未来技术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陈伯文说:“吕毅老师介绍了新形势下医工结合领域面临的机会与挑战,也揭示了其中存在的“临门一脚”和“卡脖子”的技术问题。作为外科学专业的医学生,要时刻以人民健康需求为导向,发现并提出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对于现代科学与技术的新要求;而作为未来技术学院医工学研究方向的新学生,同时也应向跨学科的新领域发出挑战,以理工科思维阐明临床需求,解决核心技术问题。通过今天的第一堂课,我了解到在未来“科学家医师”与“医学科学家”将在医工交叉的平台上进行更广泛的合作,我也将为医药行业国产化,为医疗水平的进步继续努力。”

《计算影像学》

医工方向研究生专业核心课程《计算影像学》的第一堂在线课上,课程负责人张明教授介绍了计算医学与计算影像学发展历程,指出计算影像学课程实施的必要性,并在授课过程中融入了国家需求、医学人文、当下新冠防疫等思政元素。张明教授立足科技发展前沿,关注科研热点,使同学们对计算影像学这门新兴课程有了充分的了解,为后续课程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充实丰富的课程内容离不开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前一周,张明教授组织《计算影像学》授课团队老师召开教学课程准备研讨会,并提出《计算影像学》要在教学过程种不断细化、打磨、升级、探索,致力于打造品牌课程,为培养多学科交叉人才努力。

“总书记强调‘知识是每个人成才的基石,学习阶段要把基石打深、打牢’, 计算影像学就是一次未来医学事业创新的开端,我们要牢记习总书记的指示,不断创新、不断奋斗,共同促进我们医学事业蓬勃发展。”张明教授说。

“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一附院张明老师与同学们在腾讯会议‘见面’,虽然隔着屏幕上课,张老师依然认真为大家搭建了一个坚实的知识框架系统。通过这次学习,大家对《计算影像学》这门课的内容以及医工结合的深远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这节课使我深受感触,感谢张老师的精彩讲授。”未来技术学院2021级硕博贯通研究生王慧说。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未来技术学院严格遵守学校教学安排的相关要求,全力配合教务处和研究生院,落实和统计授课教师的线上授课信息,通知和组织学生及时进群与老师取得联系并按时上课,全力为师生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为线上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春季学期,未来技术学院将继续推进学科交叉、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本研共将开设16门新建或改造课程,预计将有校内教师97人次、企业专家36人次参与授课,涉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航锂电科技有限公司、西部超导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15家合作企业。

“莫道征程多险阻,踏平坎坷成坦途。”此刻,同学们已踏上返乡的路途,让我们共同守望春光,期待师生再次相聚校园!

关闭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站点设计与建设: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