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公告

新闻动态

【喜报】未来技术学院博士生徐奕维以一作身份在国际顶刊发表重磅成果

时间:2025-09-09       点击数:       来源:

近日,我院博士生徐奕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能源领域顶级期刊《能源与环境科学》(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IF=30.8)上,发表了题为《显著提高紧凑型磁-机-电能量收集器输出功率密度的多重耦合优化策略》的研究论文。该成果标志着我校在自供能传感技术与物联网微能源供给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也是未来技术学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硕果。

徐奕维,未来技术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师从胡忠强教授,研究方向为多功能磁-机-电耦合器件及应用研究,覆盖无源磁电传感器(弱磁探测)、跨介质甚低频磁电天线(跨介质通信)和自取能无线传感网络(物联网应用)。以第一完成人斩获国家级与省部级奖项9项、国家级竞赛荣誉10。在材料、通信、电子、电气及机械等领域一流水平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3篇。获国家奖学金、中国移动奖学金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论文简介:为物联网毛细血管注入持久能量

徐奕维作为第一作者的这项顶刊研究,直指物联网发展的核心痛点——能源供给。随着物联网设备深入智能电网、工业自动化等各个角落,如何为这些海量、分布广泛且时常位于偏远地区的传感器实现持续、无维护的供电,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瓶颈。徐奕维所在刘明教授团队的研究,正是为了让物联网设备能够“自给自足”。

该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多重耦合优化策略,成功攻克了传统磁-机-电能量收集器在小型化过程中性能急剧下降的难题。通过理论创新与结构设计,团队在仅有0.97立方厘米(比一颗骰子还小)的微型器件内,实现了输出功率密度的飞跃式提升,性能较此前最高水平的同类器件提升了124%,充分体现了其在弱磁场环境中高效捕获能量的独特优势。

图:小型化磁-机-电能量收集器及自供能无线传感网络

(a)小型化磁-机-电能量收集器结构示意图(b)磁-机-电能量收集器输出功率密度和体积对比(c)基于小型化磁-机-电能量收集器的自供能无线传感网络。

这意味着,即使在家庭电线周围存在的极其微弱的工频磁场环境下,这个“小骰子”也能高效采集能量,并成功驱动一个无线温度传感器节点,每10秒发送一次数据,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供能无线传感”。 此外,基于小型化磁-机-电能量收集器,团队开发了自供能无线传感网络,为物联网设备的可持续微功率供应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星光不负赶路人:一位交叉学科创新者的科研攀登路

徐奕维同学是未来技术学院培养的优秀博士生的典型代表,先后获得了国家奖学金、中国移动奖学金、特等学业奖学金,并多次荣获校级“优秀研究生”称号。其研究方向高度交叉融合,覆盖材料、电子、电气、机械、通信等多个领域,始终围绕“技术痛点-理论突破-器件自研-工程落地”的完整创新链展开,致力于解决无源磁电传感器、跨介质通信、自取能无线传感网络等前沿领域的核心难题。

丰硕的成果源于不懈的努力,徐奕维同学展现出极强的主动探索能力和卓越的跨学科创新思维。截至目前,他已发表SCI论文23篇、EI论文3篇,授权/受理专利4件。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不仅在能源顶刊《EES》上斩获成果,更在通信领域顶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和机械领域顶刊《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论文。

图:徐奕维参加2024年亚洲太平洋通信与光子学会议

在创新实践方面,他是“以赛促研、以创促学” 的模范。作为第一完成人,他斩获了包括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赛金奖在内的国家级与省部级奖项9项。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其项目创新性和应用价值的肯定,更是未来技术学院强调项目驱动、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问题解决方案的生动体现。

图:徐奕维向何雅玲院士介绍能源装备创新大赛参赛作品

图:徐奕维在第十八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上分享经验

学院赋能: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的“西交模式”

徐奕维同学的突出成绩,既是个人奋斗的结果,更是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沃土上结出的硕果。学院自成立之初,便以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培养能够引领未来技术的创新领军人才为使命。

跨学科项目制学习:学院为学生提供大量围绕前沿技术的项目制课题,鼓励学生从解决实际的技术痛点出发,自主探索跨学科解决方案。

顶尖导师团队护航:依托精密微纳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以及刘明、胡忠强教授等顶尖导师的悉心指导,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前沿课题、享受顶级科研资源的优越环境。

竞赛与创新实践驱动:学院积极鼓励并支持学生参加“国创赛”“研电赛”“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等高水平竞赛,将实验室的成果置于实践场中检验和升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和工程实践能力。

个性化成长支持:通过创新性实施采集式学习,建设“基于知识森林的采集式学习平台”,举办科创论坛、coffee hour等校内外交流活动,积极争取地市企资源设置专项奖学金等多种方式,大力支持学生开展自由探索与创新活动,使同学们全身心投入前沿科学研究,营造了鼓励创新、追求卓越的良好育人氛围,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快速成长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

徐奕维的成长之路,是未来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成效的一个缩影。他的故事证明,当顶尖的学术智慧、前瞻的培养模式与个人的不懈努力相结合,便能孕育出足以改变未来的创新力量。

未来技术学院将继续坚守育人使命,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将坚持以未来10年硬科技领域研究为抓手,推动学术研究与产业关键难题、科技前沿方向深度融合,引导学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与产业现实挑战开展科研实践,勇担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学院致力于培养更多敢于探索科研“无人区”、善于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的未来科技领军人才,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关闭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站点设计与建设: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