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新闻公告 > 通知公告 > 正文

新闻公告

通知公告

关于组织申报2025年未来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项目的通知

时间:2024-05-31       点击数:       来源:


为进一步推进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双导师协同育人及以项目驱动为牵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招生和培养质量提升,为国家培养具有科学家素养的工程师,未来技术学院在“储能科学与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医工学”三个学科方向,面对全校相关导师征集2025年招生项目及导师团队,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基本原则

未来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牵引,瞄准未来10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将校企合作项目作为未来技术学院研究生培养的依托项目,鼓励企业与导师及学院以共建的创新联合体作为校企协同攻关的基本单元,以项目先行、申请评审为原则,优化招生指标分配机制。

1.项目先行:项目是未来技术学院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条件,应先有项目,基于项目组建校企导师团队,再申请招生。已在未来技术学院招生、授课,具备相关研究基础以及被评为未来技术学院优秀导师团队的教师优先。人才培养项目是评审考虑的主要因素,向重大科研项目、工程项目、重点研发平台、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团队等培养资源倾斜。

2.“申请-评审:根据本项目申报通知要求,校企导师团队依托共同研发项目联合向学院申请招生指标,经学院组织评审后,确定是否予以分配招生指标,及指标分配的类型。

二、申报条件

1.人才培养依托项目要求

1)该人才培养依托项目需符合国家重大需求、产业重大需要,瞄准未来10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发展,与行业和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与校企大平台相结合。项目合作方为:大型国有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一流科研院所等。向校企共建落地创新港的创新联合体相关项目倾斜(申报时可提交创新联合体出具的推荐书)。同时,鼓励依托有创业潜力的项目开展创业人才培养。

2)项目团队需提供科研实践条件等研究生培养资源,该人才培养依托项目的研发经费一般不低于100万元,项目可提供的研究生人均培养经费一般不低于50万元,特殊学科相关要求可适当放宽。

3)该项目持续周期应能够满足人才培养周期需求。

4)该项目团队应能够开设项目课程,要求课程一般为3学分,实践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2/3,课程以项目达成为目标进行整体设计。

2.导师团队要求

要求为每位研究生组建学科交叉、产教融合校企导师团队,团队切实围绕该项目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导师团队要求在项目申请之前完成初步组建,至少包含校内主导师、校内合作导师、企业导师,若导师团队有项目转化和培养创业学生的意向,需增加创投导师。在符合未来技术学院校内外导师相关遴选条件(附件1)的基础上,还需满足以下要求:

1校内主导师:应为未来技术学院储能科学与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医工学方向相关学科(附件2)的导师,且导师已在本人所在学院导师库中,并具备学术型硕士或博士导师资格。校内主导师要求为校企合作项目校内合作方的负责人,要求在申请招生的学科方向有重要的学术成果,所从事的研究课题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能及时掌握本学科方向的研究动态和学术前沿领域的发展趋势,有2年以上培养或作为合作导师培养研究生的经历(引进人才除外),且培养质量好。校内主导师应切实发挥好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作用,负责学生培养全过程。具体应组织导师团队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及指导方案,围绕项目开展研发活动;组织召开组会,每月面对面指导学生不少于2次;组织团队开设未来技术学院研究生项目课程,组织联系校内外专家参与专题讲座;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学术论文、专利、报告、竞赛等进行指导和审查,保障成果质量;指导学生完成好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答辩等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做好整体培养质量把控;协同企业导师、创投导师为学生开展市场调研、项目研发等活动提供条件支持,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和实践活动。

2校内合作导师:已在本人所在学院导师库中,并具备学术型硕士或博士导师资格。应为人才培养依托项目涉及交叉学科的导师并且有相关指导经验,在指导的专业领域有突出的技术成果,所从事的研究课题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并被行业或企业采用,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解决所属专业领域实际问题和提升实践技术的能力,能及时掌握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和技术前沿的发展趋势。校内主导师与校内合作导师应来自不同一级学科(医工学方向校内主导师和合作导师要求跨学科门类),形成学科交叉导师团队。校内合作导师应协助主导师落实好各培养环节职责,共同指导研究生开展项目研究,撰写学位论文。具体应同导师团队共同研讨制定学生培养计划;按时参加导师团队组会,每月面对面指导学生至少1次;积极参与未来技术学院研究生课程建设;协助主导师指导研究生开展项目研究、撰写学位论文,或进行专利、报告和竞赛相关指导;参与学生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答辩等人才培养关键环节。

3企业导师:应为项目合作方的专业技术人员或高级管理人员,具有五年以上相同或者相近专业的工程实践经历,具有丰富的工程项目设计、工程技术开发经验,在国家标准制订、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或主持完成过新产品设计工作。企业导师侧重对研究生进行工程实践、就业方面指导,围绕项目引导学生进行科技攻关。具体应与导师团队成员共同研讨制定学生培养计划;按时参加导师团队组会,每月至少进行1次与学生一对一的项目研发和实践指导;每学年至少承担4课时未来技术学院教学任务,或做一次主题报告;积极参与学生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答辩等人才培养关键环节;至少组织1次学生去企业实地观摩活动,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

4创投导师:在校企合作项目研发的相关领域具有创业投资经验和相关资源。以创始人或合伙人身份成立公司(注册资金不少于500万),且尚在运营;或投资过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等,金额不少于500万。创投导师在创业方面对有意向创业的学生提供全链条指导,包括市场调研、成果转化、融资、法律、管理等。具体应对学生进行创业素质培养,对于适合创业的项目,给予优先投资支持,或联络社会资源帮助学生融资;与导师团队共同制定学生培养计划;按时参加导师团队组会,每月至少进行1次与学生一对一的创业投资相关指导;积极参与未来技术学院创业类课程建设,每学年至少承担4课时教学任务,或做一次主题报告;积极参与学生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答辩等人才培养关键环节。

3.招生学科要求

校内主导师拟申请招生的一级学科最多不超过2个,原则上应与本人所在学院招生学科一致,或为本人已招生过的其它学科(需提供能证明指导能力的相关材料,并与合作导师形成学科交叉导师团队,由专家组对其指导能力和以往培养效果进行评审)。

三、指标申请和管理

1.指标类型

未来技术学院仅招收学术型硕士和博士,除学术型硕士、博士指标外,未来技术学院设“学术型硕博贯通招生指标”,旨在从硕士招生开始即确定贯通培养的优秀生源,提前锁定博士生源。获得“学术型硕博贯通招生指标”即获得1个硕士指标和1个博士指标,但该博士指标仅用于同一学生的转博录取,若该学生未转博,则该导师的该博士指标取消。

2.指标数量

未来技术学院三个学科方向每年约各有硕士指标10个、博士指标10个。每个导师团队单年可申请的招生指标总数不超过2个,可包括硕士、博士或硕博贯通指标类型,其中若申请硕博贯通指标,即包含1个硕士和1个博士指标。

3.指标分配和管理

根据“申请-评审”结果进行指标分配,若评审后指标有剩余,则由学院再行统筹分配。

获得硕博贯通指标的导师团队,若在培养过程中导师团队认定学生不具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能力,或学生中途退出或经学院对培养质量进行考核认定导师团队指导不佳的,则该导师获得的博士指标不再保留。

、申报程序

1.由校内主导师牵头填写《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项目申请书》(附件3)、《创新联合体关于未来技术学院招生项目申请的推荐书》(附件4),如有相关支撑材料(如导师指导能力、培养效果证明材料,代表性成果证明材料),一并于202467日之前将申请书纸质版11份交至未来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办公室(兴庆校区工程坊A412办公室),并将电子版发送至wxpyb@mail.xjtu.edu.cn,邮件题目和文件名称均为:招生项目申请-姓名-申请学科方向(储能/智能制造/医工学),逾期不予受理。

2.未来技术学院将组织专家对申请项目进行两轮评审。第一轮为材料评审,评审结果为优秀者可直接通过,其余项目进行第二轮答辩评审(具体事项另行通知)。

3.未来技术学院根据评审结果编制2025年研究生招生目录。

五、其他说明

1.评审通过的项目,相关校内主导师成为未来技术学院双聘导师,并积极参与学院的招生宣传。该项目招收的研究生学籍归属于未来技术学院,该研究生在学期间取得的成果归未来技术学院和校内主导师所在学院共同享有。

2.获得招生指标的导师团队在培养过程中,根据《未来技术学院校内外导师培养质量考核实施办法(试行)》,若年度培养质量考核结果为不合格,将取消下一年度的招生项目申请资格。

六、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未来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办 李老师、张老师  

电话:029-8266394288963502

电子信箱:wxpyb@mail.xjtu.edu.cn

 

附件:

1.未来技术学院校内外导师相关遴选条件

2.未来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项目申请相关学科

3.《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项目申请书》

4.《创新联合体关于未来技术学院招生项目申请的推荐书》

 

                        未来技术学院

               2024531

 

关闭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站点设计与建设: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