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新闻公告 > 通知公告 > 正文

新闻公告

通知公告

西安交大未来技术学院详细解读

时间:2025-08-17       点击数:       来源: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S0lj2vhicJf9DfueTrzstTAVDxRgal2jC5bAxib5vxnJRzdib3w7ic3drCEAD0kzEib04uticISC6icuNzbY5r3uqaibwA/640?wx_fmt=png&from=appmsg

一、学院介绍

作为教育部首批建设的12个未来技术学院之一,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于2021年7月正式成立。学院立足“四个面向”,秉承“未来科技牵引、学科交叉支撑、产教融合驱动、开放探究教学”的建设理念,依托学校“6352”产教融合创新工程和“1121”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以未来硬科技需求为导向,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为着力点,联合大院大所、龙头企业及优势学科,实施本研贯通、项目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引入前瞻性项目课题、组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构建“课-项-赛”相结合培养体系,实施“多位教师同上一门课、校企专家同上一堂课”,通过长周期的人才培养(应保研尽保研),培育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未来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理念

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以“志向远大、品学兼优、兴趣使然、身心健康”为原则,采取笔试和面试的多维考察方式,着重考察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养,并根据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和个人志趣、发展规划,从进校新生中选拔有志于投身储能科学与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医工学方向的学生。

二、优势特色

1.构建本研贯通、“课-项-赛”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院为学生组建由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创业导师组成的校企导师团队,基于未来硬科技需求,在项目课程中指导学生开展由初级到高级的科技项目研究,并指导学生以负责人身份申报大创项目、牵头参加高水平创新创业大赛,取得成果并转孵化。

1c0c48d5fff9f829828dd8c626ca2416

“课-项-赛”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制定本研贯通培养方案,整合实验、实践、实训环节,适当压缩课程学分,为创新创业活动留足空间。

3.组建跨院系产教融合、“双师型”授课团队,授课教师包括院士、领军、优秀人才等284人,企业教师86人,来自华为、西北电力设计院、中航锂电等21家行业龙头企业及科研院所。

4.创新“多位教师同上一堂课、校企专家同上一门课”新模式,来自交叉学科的教师参与授课,打通从“基础理论-关键技术-落地应用”的知识环节。目前,新建或改造的132门产教融合、学科交叉课程中,120门为多名老师同上一门课,61门课程的部分课时为校企导师同上一堂课,78门课程为产教融合课程。

ab4a5dee7b8037a4151c36a973e747e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S0lj2vhicJf8SYZcRYYLjIjicQnZgMPxPcncF2tRJaX9nLtyF5Zx2QibF8X6LYlvvZRg75o6yudglTBwebQ2Ojr4A/640?wx_fmt=jpeg&from=appmsg

校企专家同上一门课

5.实施基于知识图谱的采集式学习模式,“基于知识图谱的采集式学习平台”已列为学校“十四五”重要信息化建设项目,该平台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目前师生使用人次达26880人次。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S0lj2vhicJf9DfueTrzstTAVDxRgal2jCBFmPCSN9sNCBA6EfzyiaHKEYhGFx8DtVL6ztK7eIDkClFia0EgBzrAzw/640?wx_fmt=png&from=appmsg

基于知识图谱的采集式学习模式

6.除学校各类奖学金外,学院设立专项奖学金——“未来技术太湖奖学金”,平均获奖金额为3500元;选派学生参加“卓越工程师国际化培养”、英国高校暑期项目、日本“樱花科技计划”等国际交流项目。

7.创新创业育人氛围浓厚,每月定期举办“未来科创论坛”“coffee hour”等学院特色品牌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学长示范带动作用,邀请学院优秀创新创业学生分享创新创业经历和感悟,目前学院在校学生作为创始人或联合创始人成立7家科技型初创公司,融资总金额达1.11亿元,市场总估值超6.4亿元,

8.探索“1121”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与航天六院、陕西轨道交通集团、中国移动集团、中国电信集团、通用技术集团等8家大院大所、龙头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组建60余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实施有组织的科研、有组织的联合人才培养。

与大院大所、龙头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

三、招生专业

未来技术学院着眼未来科技领域与国家重大需求,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物理学等优势学科,不断优化学科布局、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聚焦储能科学与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医工学三大交叉专业方向进行改革探索。

专业方向一:储能科学与工程

专业背景: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储能技术在促进能源生产消费、开放共享、灵活交易、协同发展、推动能源革命和能源新业态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能源转换与缓冲、调峰与提效、传输与调度、管理与运用等环节中的核心技术。储能技术的创新将成为带动全球能源格局革命性、颠覆性调整的重要突破点。

培养目标:未来技术学院储能科学与工程方向以培养站在世界储能技术前沿、勇于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和具有宏观战略思维和市场思维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为目标,直接瞄准储能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聚焦大规模安全储能、零碳智慧储能系统等研究方向,颠覆传统学习方式,以项目为牵引,以兴趣为导向,采用采集式课程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律、自强、自信精神,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需求,为国家培养能源产业领域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

培养特色:依托整合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等众多理工优势学科,借助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平台,采用“基础-专业-创新创业”梯次推进的培养方案,形成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全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师资队伍:师资团队由何雅玲院士、陶文铨院士、管晓宏院士领衔打造,形成了包括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杰青在内的各类人才以及来自国内著名企事业单位的行业专家在内的“双师型”教师团队。雄厚的师资力量为储能科学与工程方向的本科生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

合作平台/就业去向:未来技术学院储能科学与工程方向与国家储能领域多个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学生可根据自身特质进行发展路径规划,可选择包括高校、龙头企事业单位(国家电网、华为等)、科研院所、继续深造或创业等多个出口。


专业方向二:智能制造工程

专业背景:以先进制造与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深度融合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标志,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和国家战略重点。据工信部预测,未来5-10年我国智能制造人才缺口将超370万,尤其在数字工厂、工业机器人等领域,急需具备大工程观、创新能力和跨界整合力的领军人才。因此,依托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智能制造专业方向,正是对这一战略需求的积极响应与实践探索。

http://wljsxy.xjtu.edu.cn/__local/7/FF/8E/46662E6AB26AA67A8E5D2DF9753_FDF0B3A7_2C931.png?e=.png

培养目标:未来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工程方向拟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创业意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组织与协作能力,使学生站在高端制造产业技术和产业最前沿,对创新和产业具备高度敏感性,掌握高端制造基础理论和先进制造领域相关技术,最终培养复合型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培养特色:本专业方向聚焦未来智能制造装备、增材制造等研究方向,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贯通本研培养过程,基于前沿性、高阶性的课程体系,以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活力为着力点,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推行项目牵引下的自主式、探究式、团队式、个性化教学方法。

专业将打破传统的以单一学科为依托的建设模式,在未来技术学院的体制框架下,充分利用和共享校内外优质教学科研资源,致力于实现多学科交叉和协同支撑下的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培养方案充分考虑未来智能制造人才的基本知识和核心能力需求,既涵盖机械、自动化等专业核心知识,又深度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为学生创新创业夯实基础。依托“虚实结合”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平台,可实现异地、远程交互教学,通过引入数字孪生、云数控、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丰富、深化智能制造教学情境和内涵,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本专业方向坚持拔尖人才培养定位,尊重并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实施弹性学制,为学生创新创业留足空间。

http://wljsxy.xjtu.edu.cn/__local/D/82/A1/0111D95AAC35EF99FB648A4A266_613D2B48_75C1.jpg?e=.jpg

师资队伍:本专业方向遴选建设了一支高水平、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为拔尖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由西安交通大学学科办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陈雪峰教授和国家级人才梅雪松教授担任责任教授,由谢友柏、卢秉恒、蒋庄德、李应红、Nandi等院士担任建设顾问。目前拥有国家级领军人才10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2人。

详细解读图片1

专业与华为等公司深度合作,聘请华为公司诺亚决策推理实验室专家十余人承担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与5G通讯等相关课程的建设咨询和授课工作,将建成稳定的一流双师型教学队伍。

合作平台/就业去向:已在三个校区初步建成“虚实结合”智能制造综合实践平台。下一步将按照“智能场景驱动、项目模块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共享支撑未来”的建设思路,进一步优化、提升现有平台。同时,将在已有的东莞松山湖机器人创新基地、苏州吴江智能制造企业群等校外合作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校外产教融合资源。

http://wljsxy.xjtu.edu.cn/__local/5/39/2F/437FF0C1C36B13C29EC2C764586_C7D50675_5276C.png?e=.png

随着未来智能制造新业态的出现,智能制造相关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必将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本专业方向毕业生不论是继续深造还是投身产业发展,都将拥有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职业前景。

专业方向三:医工学

专业背景:医疗设备是重要的医疗资源和推动健康中国的关键硬件保障。大型高端医疗装备原始研发,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可替代,对国家安全,人民福祉具有战略性和关键性。西安交通大学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为牵引,聚焦医用设备研发和高端设备设计与研发领域,培养高素质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全面解决“医学需求和工业技术的不匹配,医生和工程师的沟通不通畅”的问题,发展新型的物理诊疗技术、设备及方案,改变固有的诊疗模式。

http://wljsxy.xjtu.edu.cn/__local/6/B3/B5/43E00728811792350E3F782C7FF_32AAF74B_20D56.png?e=.png

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广泛的临床医学知识以及前沿的工程技术,帮助学生拥有整合思维、医工交叉融合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完备的医学基础知识、能够与工程师无障碍沟通、推动高端医疗装备创新应用的临床医生,或具有良好的工科思维、充分理解临床需求、可进行高端装备研发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培养特色: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培养路径个性化”的精英教育理念,实施项目驱动、团队指导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关注学生科研兴趣、基础和发展潜力,优化学生遴选和动态管理机制,积极探索本研贯通培养机制,引导学生科学规划成长路径。坚持兴趣激励、问题导向和创新驱动原则,建立研讨课、案例分析课、科技前沿课的研究型课程体系。创新学业考核评价机制,为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留足空间,重视学生的全面成长。指导学生具备新型理工科知识,系统医学知识,以及跟踪医工学科技前沿的国际视野,发现医学、工学研究热点的能力。聚焦物理能量场的精准诊疗、新一代脑机交互、器官芯片等研究方向,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医学课程体系,强化工科基础。

师资队伍:医工学团队由西安交大原副校长、一附院院长吕毅教授担任责任教授,由赵红卫院士(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张平祥院士(西部超导材料有限公司)、徐宗本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等多位院士担任建设顾问,在刘昌、张明、赵永涛、仵正、吴荣谦、杨健、吴春生、郑彦臻、张德文、李虞锋、徐光华、樊林、张谞丰等教授带领下,打造一支业务能力突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团队。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教学团队教师为主体,并特聘物理、化学、生命、材料、机械、计算机、电信、电气、人工智能等校内其他院系优秀教师授课,以及中科院近代物理所、西部超导材料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研究机构和企业专家加入教学团队,强化校企合作,探索医工学“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新形态。

http://wljsxy.xjtu.edu.cn/__local/4/36/18/7BE35A4732248D3DA4184E68145_C861CEF9_1B976.png?e=.png

http://wljsxy.xjtu.edu.cn/__local/D/E5/74/72F08BC4CE004653B1B84E9BEE5_1B0F724E_39C80.png?e=.png

http://wljsxy.xjtu.edu.cn/__local/5/6C/70/3ABC4A171D9CA8AFF7C8EED02AE_0089B5B3_1CFF.jpg?e=.jpg http://wljsxy.xjtu.edu.cn/__local/7/68/4C/21A42113CA5007828118A2C77C9_0085A282_1F01.jpg?e=.jpg http://wljsxy.xjtu.edu.cn/__local/F/08/5C/CB31F41FC7262CA6BE8D34CDD2C_4B02F92E_190A.jpg?e=.jpg

合作平台/就业去向:医工学方向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依托西安交通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部超导材料有限公司和乐普医疗等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共建研究平台,共享实践基地。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国家发改委初步决定在25家大型医院(含西安交大一附院)筹建国家医学中心,对本方向人才需求旺盛。同时,学生还可根据自身特质进行发展路径规划,可选择医院、科研院所(如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医疗器行业龙头企业、继续深造、创业等多个出口。

一群人站在房间里描述已自动生成

国家医学中心(筹)医用超导重离子加速器装置项目合作签约仪式

图形用户界面, 网站描述已自动生成http://wljsxy.xjtu.edu.cn/__local/6/1A/1A/DEC1824A6CC95039A6D2050AB12_817782DB_2EECB.png?e=.png

四、育人成效

在校企导师共同指导下,学生在项目、竞赛中不断提升科研及创新创业能力,收获了丰硕的创新创业成果。截至目前,约9%的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SCI/EI收录论文;22%的本科生申请或被授权了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43%的本科生取得了国家级或省级创新创业大赛奖项。创院后首届2021级本科生已100%通过推免保研(直博生占比57.9%)。

五、优秀学生代表

扫描二维码,了解未来技术学院更多内容

关闭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站点设计与建设: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