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简 介
响应国家号召、应对时代挑战、助力高教发展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科技飞速发展引发的革命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发展进程和国际竞争格局,加快培养具有科学家素养的工程师和工程领军人才,是高等教育抢抓科技发展机遇、支撑现代产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必须要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要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国家队作用,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要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2021年7月,学校应国家发展战略之需、应时代进步创新之需、应高校培养领军人才之需,正式发文成立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以下简称“两院”)。“两院”建设是突破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壁垒、破解成果转化难题的重大工程,是改革创新“教师教”、“学生学”、“学校管”三大问题,突破“一名教师、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个PPT”传统教学培养模式的大胆探索,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定位清晰、目标明确、服务全校、争创一流
“两院”是学校下属二级单位、是“服务学院、产教融合、项目驱动、协同育人、共建共享”的综合性校内二级机构。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试验田”,“两院”始终着眼于未来科技领域与国家重大需求,不断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推动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建立政产学研资一体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构建从人才培养到成果转化、从基础研究到核心技术、从“出成果”到“用成果”的有机生态,与现有学科专业相辅相成,在人才培养、学术成果产出、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为现有学科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培养具有科学家素养的工程师。
科学谋划、精细管理、统筹推进、高速发展
一、建设举措及现状
经教育部批准,西安交通大学成为全国首批12家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单位之一。未来技术学院现设人工智能、储能科学与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和医工学四个方向,现有学生162名,其中本科生63人、硕士34人、博士生65人。
1. 深化学科交叉、校企合作,构建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新模式
立足“四个面向”,以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活力为着力点,突破传统工程科学人才培养框架,着力实施“教、学、管”三大改革,探索构建以多样性、前沿性、模块化为特征的跨界融合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新模式。
(1)构建项目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新建或改造本研课程62门,其中项目课31门;建立了一支跨院系产教融合、“双师型”授课团队,授课教师包括院士、领军、优秀人才等234人次,企业教师63人次,来自华为、西北电力设计院、中航锂电等行业龙头企及科研院所;为研究生匹配校内主导师、校内合作导师、企业导师、创投导师。组建“科学家+工程师”导师队伍共计187人,其中校内导师115人,校外导师72人,其中80%来自国有大型企业/研究所、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领军高新技术企业。。
(2)成立全校唯一有企业专家的未来技术学院学位分委员会,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分委会委员共23人,其中学科专家18人,来自9个学科;企业专家5人,来自华为、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等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
(3)牵头组织知识图谱试点,推动“采集式学习”模式改革。积极响应国家教育信息化、教育数字化战略部署,牵头开展基于知识图谱的采集式学习模式探索与实践,协同网信中心等组织建设基于知识图谱的采集式学习平台。
(4)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打造特色活动。举办 “未来创客论坛”“coffee hour”系列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和学生代表面向全校分享创新创业经验;设置多个单项奖学金,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文体活动、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发挥政企优势,搭建产教融合创新实践新平台
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高校招、企业供、政府助、协同用、多方赢”的政策包,强化校地、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产学研合作伙伴关系,打造“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1)建设未来技术创新实践平台。平台占地约1200平米,包括机械加工类平台、电类实验平台、医工学平台、《设计思维》课程医工学部分的实验平台,打造开放共享实验空间,为师生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2)建设产教融合创新联合体。不断深化“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的产教深度融合新模式,与航天五院、航天六院、航天创新研究院、海尔集团、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陕西省轨道交通集团、天通控股等9家大院大所、龙头企业共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组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实施有组织的科研和有组织的联合人才培养;共建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总经费4.3949亿元。
(3)建设“大学生科创中心”。面向全校开展入驻项目征集,总计14个师生共创/校企合作项目入围“大学生科创中心”一期建设,其中未来技术学院博士生潘远志的“博志金钻”项目已完成入驻并投入使用。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两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学校重点工作,聚焦未来科技领域与国家重大需求,不断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联合体建设,培养具有科学家素养的工程师,助力学校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二、专业方向介绍
(一)人工智能方向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人机所)于1986年成立,是国内最早的人工智能专职研究机构,由郑南宁院士担任责任教授。依托“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级学科,开展人工智能方面的教学、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拥有一支能力突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在3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团队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育人文化和制度,培养了一批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领军人才,成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二)储能科学与工程
主要包括热质储能、电磁储能和储能系统三个子方向,整合西安交通大学电气、能动等6大理工优势学科。其中热质储能方向由何雅玲院士担任责任教授,包括先进储能与碳中和技术创新团队(何雅玲院士/ 陶文铨院士)、先进压缩空气与抽水蓄能复合储能技术团队(席光教授/王焕然教授)以及大型多能互补系统能量高效灵活转化团队(严俊杰教授);电磁储能方向包括离子电池/超级电容研发团队(徐友龙教授)、氢储能研发团队(丁书江教授);储能系统方向包括电力储能装备与系统应用团队(别朝红教授/宋政湘教授)、储能系统集成(管晓宏院士)。
(三)智能制造工程
团队由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陈雪峰教授和国家级人才梅雪松教授担任责任教授,由卢秉恒、蒋庄德、李应红3位院士担任建设顾问,长期从事智能装备与智能工厂、机器人、激光先进制造等研究。目前有教师19名(长江1人,青长1人,优青1人,博导11人),其中教授8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4人,副研究员1人,工程师1人,助理研究员6人。近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863计划、LJ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0余项,校企联合横向课题多项。
(四)医工学
团队由西安交大副校长、一附院院长吕毅教授担任责任教授,由徐宗本、赵红卫、张平祥、张心湜、顾瑛、王辰等多位院士担任建设顾问,依托西安交大一附院、物理学院、电信学部、前沿院、机械学院、生命学院和材料学院等。团队长期从事基于声、光、电、磁、核等物理要素的医工交叉技术创新与器械、设备研发。近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共融机器人重大研究计划、教育部创新团队、陕西省创新团队等在内的课题100余项。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站点设计与建设:网络信息中心